《论语》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10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论语》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论语》读后感1每当清晨时分,听到略带稚嫩却认真严肃的琅琅书声,那一句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句,带给我的,是对成长的感悟。
这些名句,出自儒家经典——《论语》。记得很小的时候,就经常捧着一本拼音版的《论语》,但那时我只是一只还没有飞翔过的小鸟,自然体会不到其中的含义,只当它为简单的消遣,咿咿呀呀,自得其乐。
逐渐的我开始懂事了,在小学二年级时,学校要求诵读《论语》,当再次捧起这本经典品读时,我仿佛懂了些什么。学校发放的《论语》大部分是关于学习的,而经历了几年学习生活的我,已经是一只开始尝试飞翔的小鸟了。“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它启发我热爱学习,加强自律。“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告诉我学习需要时常复习……这些句子伴随着我走过将近七年的学习生活,教会我如何学习,激励着我努力学习,而它们还将继续伴随着我走过以后的学习生活。
五年级时,我买了一本节选版的《论语》。而此时,我已经在父母的呵护下逐渐长大,成长为一只能够飞翔的小鸟了,对父母的呵护不屑一顾,渐渐地无视父母对我的爱,正是《论语》,激起了我对孝的领悟。“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告诉我要为父母的健康担忧;“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启示我需要用心孝顺父母……它们教会了我“孝”字的含义,这将使我时刻不忘孝敬父母,不忘父母生育、养育之恩,时刻对父母心存感激。
到了初中,我读到了更多《论语》中的佳句。这时的我已经成为能够独立飞翔的小鸟了,能够独立学习,懂得孝敬父母。但我也将开始面对社会,这时,《论语》中的佳句教会我如何做人。“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告诉我人生要有理想、有目标,并要为之努力、永不放弃。“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使我懂得了“恕”的含义,让我学会推己及人……这些句子教会了我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做人,将来如何在社会上立足,这对将要接触社会的我,如同地图,帮我指点迷津。它们将伴随我一生,让我时刻记住如何做人,如何活得精彩。
从牙牙学语开始,《论语》伴我走过了近十年的时光,我渐渐长大,它不断带给我崭新的思想,使我在学习中游刃有余,教给我做人做事的道理,使我一生受用不尽。我将继续用心品读,相信在我不同的人生阶段它会带给我更多的人生感悟。
《论语》读后感2宋朝开国宰相赵普对国民说‘以半部《论语》治天下’。于丹老师对我们说用半部《论语》健康向上。读‘天地人之道’,我懂了很多。里面说的天地人,其实就是理想、现实和我们自己。一个只有理想而不脚踏实地的人,充其量是个理想主义者;只会埋头苦干而没有理想和目标的人,只能算一个务实主义者而不是现实主义者。这告诉我们既要勤勤恳恳的学习,又要有一个远大的目标和理想,这样才可能成功。
什么是幸福?宋丹丹曾经在小品里给过一个答案:“幸福就是遭罪。”人人都想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内心的太少,所以才觉得不够幸福。但我个人认为,这句话既对也错,我们是应该对眼前的东西感到满足,因为知足常乐,但我们更需要一种欲望,不是说财色,而是在事业上、学习上的不断追求,永不止步。
读‘心灵之道’,我知道了如何去改变自己以应付很多的事情。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很多的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这让我想到了我们在学校政治课上讲的一个小故事:“一个老奶奶的大儿子开雨伞店,二儿子开洗衣店,老奶奶就天天发愁了:今天是晴天,我的二儿子雨伞卖不出去,他可怎么办啊;如果明天是雨天,大儿子的衣服干不了,人家找他可怎么办啊。”其实他完全可以认为晴天大儿子很好过,雨天而儿子会很开心就好了。可见,态度对一件事是起了决定性的,所以这一章告诉了我,如何用平和的心去面对生活中的和学习中的不如意。
读‘处世之道’、‘君子之道’和‘交友之道’时,我觉得‘交友之道’比‘处世之道’和‘君子之道’离我们高中生或是青少年更近一些,现在谈处世之道还是君子之道有些为时过早了。交友对我们来说很重要,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什么是益友,什么是损友?益友应当具有①正直②诚实③见多识广,一个好的朋友会使你受益终生。而损友则会拍马屁、不守信,是个墙头草,而且光会耍嘴。这种人你要交上就危险了。所以,不论是在校外还是在班级里,你在交友时,一定要小心。
‘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我觉得是个包含的关系,基本是讨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我读后也觉得是受益匪浅。这本书真的很棒,网上有人这样评价:“于丹的解读,符合大众的文化需求、符合大众的心理需求,也符合当今社会现状,传播了一种和谐之音、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这种“心灵鸡汤”式的“快餐文化”,正是生活在快节奏时代大众的需求。”我很赞同这一看法,这样一本经典的《论语》,能被一个现代人解析的那么透彻,实在是我们该庆幸的。
静读《论语》,笑看人生,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努力学习,茁壮成长。
《论语》读后感3和第一篇学而篇比较起来,个人觉得第二篇为政读起来难度就大了很多。第一篇其实只要明白了学问指的是做人的道理,则每一句都可以理解它的用意。但是第二篇中,除了几个句子是真正正面谈到政治外,其他说的似乎都是与政治没有关系的东西。
为此,我也专门去查了政字的意思。在古文中,政也通正用,所以我就在想,这里是不是孔子还是在讲做人?讲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不过很快我认为这样解释是很牵强的。其实为政就是讲如何来当政,很明白不过。不过南怀谨先生的一句注释也值得我们注意:《论语》中讲的是为政,不是政治。孔子没有系统地去提出政治相关的概念。根据这句注释去理解为政篇的句子,似乎开始有了一些头绪。
为政一共二十四句。第一句讲的是为政的最高境界,然后用诗经的思无邪说明为政最需要解决的是思想问题,再后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来说明为政需要丰富的人生经历。接下来,用了好几句的篇幅讲孝,然后讲了一个为政者的修为问题,最后用一句话总结:为政者要有见义而为的大勇,要有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胸怀。这样一看,为政篇的思路就很清晰了。
当然,这个思路是南怀谨先生的《论语别裁》中间理出来的。我也曾试着去怀疑它,但是找不出比之更好的解释,所以我还是比较认可这个解释 ……此处隐藏4262个字……有多少,但像赵普那样的宰相之才又有多少呢?不过,赵普的话也很有道理,同样是鬼谷子的学生,孙膑和庞鹃的之间差距怎么会那么大呢?做为一个好学生赵普从《论语》里肯定学到了别人学不到的东西。那么这本书中到底讲了些什么东西呢?
想想自己对于这本书的了解还只限于初中课本上的几句话,真是有点儿惭愧。但要读通这本书对于自己来说确实有些困难,更不要说对他深入研究了。幸好有了于丹老师的《论语心得》,虽然只是她的一家之言,但却为自己提供了一个了解《论语》机会和途径。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收获很大,想法也很多。首先使我认识到了孔夫子的伟大和博学。他深刻的思想、超人的见识、高尚的'情怀无不令人敬佩。在两千多年前他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完美的生活体系,自我的修养、对人的态度、人的生活观价值观等等,从他的只言片语中流露了出来,是那样的美好,那样的迷人。从中我们不难体会到孔夫子既高尚又朴实,既完美又真实的人格。
作者于丹也是位了不起的人。她的《论语心得》问世以来,既有赞誉,又有指责,仔细想来这是很正常的。这些评论越多,越说明的她的书影响大,这也是不言自明的。她从书中筛选着,比较着,分析着,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最把自己对于《论语》一书的见解告诉了我们,无论从哪方面说都是无可挑剔的。正因为孔夫子的理想太完美了,太难实现了,所以经常表现出来的就是迂腐和虚无漂渺,想让其成为人人遵守的信条太难了,以至于是不可能的。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我们心中的乐土。
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的。那么论语中鼓励交什么样的朋友呢?很简单,孔子说:在这个世界上,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
我认识到了孔夫子的伟大和博学。他深刻的思想、超人的见识、高尚的情怀无不令人敬佩。在两千多年前他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完美的生活体系,自我的修养、对人的态度、人的生活观价值观等等,从他的只言片语中流露了出来,是那样的美好,那样的迷人。从中我们不难体会到孔夫子既高尚又朴实,既完美又真实的人格。
《论语》读后感9近期,我翻阅了《于丹心得》一书,在几个夜晚舒心的阅读后,感触良多。
大家别以为,孔夫子的《论语》高不可及,其实就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它告诉大家的东西,都是最朴素、最简单的。而于丹教授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它,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结合现代实际生活娓娓道来,阐述其深刻内涵,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全书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成功地让我们对《论语》有一种感知的认识。
于丹教授《论语心得》用通俗易懂、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了两千五百年多年前孔夫子和人们说过的最简单的道理,并借用大量经典、智慧的故事来展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每个故事都有一道点睛之笔,帮我们照亮人生的迷途,洗净心灵的尘埃。例如佛像的故事,告诉我们内心的从容缓和是要经过千锤百炼的;老和尚背姑娘过河的故事让我们理解了“仁者不忧”的境界;国王寻找哲学问题答案的故事让我们明白如何做一个仁爱之人;网球明星和女孩买头花的故事告诉我们应该以开阔的心胸去面对生命中的缺憾;茶师为了最有尊严的死法求教的故事更让我们看到
了心灵勇敢的力量等等,让我们领略到的独特智慧、正确心态和一种融入到当今社会中的理性道德,也许会让我们受益终身。
于丹教授《论语心得》的文风是和缓的,谦恭的,甚至是浅白的,读她的书就像接受一场“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洗礼,浑身都有说不出的酣畅和愉快。她把枯燥难懂的论语演绎成了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这种感悟是快乐的、丰富的、给人启发的。让我明白了要:踏踏实实地做人、认认真真地工作、以诚相待地交友;学会放弃、学会舍得、学会宽容、学会立志等等,这样,会使我们自己变得完美、强大,才会更容易地接近成功,才会享受生活的美满与幸福。
读完一本《于丹论语心得》,所得又何止这些,那感觉犹如冬日里的一抹暖阳,让人受用流连,让我学会了修身养性,品味人生的生活道理。只有以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并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到自然的状态中,才能寻找到自己内心的那份安宁,也才能如孔子教导我们的那样:快乐地生活!
《论语》读后感10读过《于丹论语心得》有了些思考和心得。于丹是北京大学的一位女教授,她以读《论语》为引领,把高深的道理寓于生动通俗的语言中,抓住了论语的核心要义,剖析并展开来,结合我们当前的社会,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论语》重新认识的体会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把握自我,不为外界表象所迷惑。 忠孝礼仪是《论语》对“士人”的基本标准和要求。人们对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事情是好的,什么事情是坏的,都要作出正确的判断。《论语》早就把这问题解决了,只是我们以前没有注意到而已,处理好各项关系,就是要讲求“忠孝”。对党,对国家,对事业,对领导,要“忠”;对朋友,对工作,要“诚”,对父母,对老人要“孝”,对子女,对孩子要“悌”,对他人,乃至敌人,要有“礼”。把忠深深植入到心中,不是说说了事,有时候要用生命来解读,有时候要用几十年的苦难解读。
二是 安贫乐道,淡薄名利思想。我们工资收入不高是多年的事实,我们都已经“习惯了”。但有的人却很不适应,。但任何事情都有个度,超越了度,事物本质就发生了变化。“法律允许范围内”、“违纪”、“违法”悬殊往往在一线间,有的人偏就喜欢在这钢丝上走,思想根源上还是不能正确看待“安贫乐道”思想。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我认为人要真正获得自在、宁静、最要紧的就是安贫乐道。我们不排斥富裕,我们不崇尚贫穷,但如果在富贵中,要学子贡一样,要同情、周济贫困的人,并且不要名利。如果在贫困中,不能怨天尤人,要有安贫乐道精神。
三是爱人犹如爱己,敬人犹如敬己。 孔子很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礼节。当做官的人,穿丧服的人,还有盲人路过他面前,他一定要站起来;如果他要从这些人面前经过,他就小步快走,这表示对这些人的一种尊敬。现代人一般都希望能得到他人的关爱、得到他人的尊敬。但自己付出了什么呢?却很少去思考。自己心中没有别人,很难得到别人的尊重。特别是生活中本来有诸多不如意的人,忧患多于欢乐的人,更不容易做到自尊、自爱,并对他人的付出。因此我们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一颗诚敬的心,真心赞扬他人,真诚对待他人,真心接受他人的好意。对待不友好的人,要“以德报恩,以直抱怨”。用《论语》精神指导我们的行为。
文档为doc格式